11月29日上午,長沙高新區(qū)雷鋒街道和潤園安置指揮部笑語喧嘩,隨著一個個號碼相繼搖出,涉及機械制造園新能源配套產業(yè)基地等12個項目的717戶2342名征拆群眾都分到了房子。從2011年建設首個大型保障房小區(qū)和馨園開始,長沙高新區(qū)至今已建成和馨園、和潤園、和泰家園等9個保障房小區(qū),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,安置拆遷群眾3萬余人。

征拆戶彭文革一家7口人此次分到6套房屋,總面積為560平方米。他興致勃勃地邊參觀邊暢想:“初步計劃是3套自住,3套出租。我和老伴住120平方米的房子,規(guī)劃為3室2廳,把客廳和餐廳打通,這樣一進門就很敞亮。”他給記者算了3筆賬:第一筆是“搬家賬”,征拆就是老屋換新家,擺脫落后、破舊的老房子,改善家居環(huán)境;第二筆是“經濟賬”,3套房子的出租費用可以維持日后的家庭支出和養(yǎng)老,此外,根據政策,免收今后小區(qū)物業(yè)、停車等費用,免除了拆遷居民的后顧之憂;第三筆是“政策賬”,細致耐心的政策宣講,公開透明的征拆流程,都讓拆遷居民非常安心。算清了這“三筆賬”,彭文革和家人對于征拆十分支持,身為黨員的他第一個簽署了拆遷安置協(xié)議。他還積極協(xié)助街道和社區(qū)組織征拆,幫助群眾了解政策,消除疑慮。
記者在和潤園三期項目現場看到,10余棟高樓拔地而起,已基本完成建設。該項目可提供住房2562套,有80、100、120和140平方米4種戶型。“我們精心挑選‘位置最好、配套最全、交通最優(yōu)’的黃金地塊作為安置用地,建設功能齊全、設施完善、宜居宜業(yè)的保障房小區(qū)用于群眾安置。”長沙高新區(qū)征地服務中心主任劉國平介紹。( 王茜)
關鍵詞:
保障房小區(qū)
拆遷群眾
宜居宜業(yè)
設施完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