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8億名讀者、1400萬名作者、1600余萬種作品……近年來,我國網絡文學蓬勃發(fā)展,但也深受盜版之害。業(yè)內調查顯示,2018年,網絡文學盜版損失近60億元,超過現有市場規(guī)模的一半。
網絡文學侵權盜版花樣翻新,打擊盜版就像“打地鼠”游戲,打掉一個,又出現一個。問題出在哪里?如何遏制盜版之風?
“打不死的筆趣閣”現象令從業(yè)者無奈
“筆趣閣”是早年“知名”的盜版小說閱讀平臺,靠作品的免費閱讀吸引大量用戶與流量,后被依法處理關停。然而,此后諸多新開設的盜版網站,掛靠“筆趣閣”之名,企圖借此吸引盜版用戶的關注。
閱文集團CEO吳文輝說,針對冠以“筆趣閣”之名在各大應用市場傳播侵權盜版的行為,閱文集團僅2017年至今,就處理了近百起與該名稱相關的侵權盜版行為。
記者調查發(fā)現,目前互聯網上仍有大量以“筆趣閣”或類“筆趣閣”命名的閱讀平臺。以百度搜索為例,輸入“筆趣閣”能夠顯示出上百家小說閱讀網站。
據了解,這些盜版平臺的侵權模式“花樣百出”。“從一開始的盜版網站抓取內容,到現在的搜索引擎、瀏覽器、論壇、網盤、應用程序商店以及貼吧、微博、微信等多種傳播方式,聚合、轉碼等多種侵權方法相結合,自媒體賬號以及H5小程序成為盜版網絡文學新的集散地。”掌閱副總裁、總法律顧問吳迪說,通過對流量巨大的“筆趣閣”平臺進行監(jiān)測,共計發(fā)現侵權小說多達35569本。
據互聯網研究機構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,2018年中國網絡文學整體盜版損失規(guī)模為58.3億元,網絡文學的盜版損失占到同期市場規(guī)模的58.3%,遠高于數字音樂的5.9%和網絡視頻的14.3%。
技術發(fā)展讓打擊盜版遇上“新難題”
業(yè)內人士透露,打擊網文盜版存在“三大難”:
一是根除難——一方面,體系化規(guī)?;睦骀湕l,如中小型盜版網站與廣告聯盟等,使得侵權盜版行為有利可圖;另一方面,網絡文學侵權成本低,跟音樂或視頻相比,文字作品的文件存儲介質占用空間小,基本上沒有服務器帶寬的壓力,因此盜版成本非常低廉,且盜版文件的遷移也十分方便,新的盜版站點和APP不斷出現。
二是取證難——盜版朝隱蔽化、地下化發(fā)展,如出現聚合轉碼類盜版網文APP等,侵權盜版者將主要人員及服務器均設置于境外,用以逃避國內監(jiān)管與打擊。“網絡侵權盜版已經形成了搭建網站、購買軟件、獲取廣告、宣傳推廣、資金結算的‘一條龍’產業(yè),組織成員分別掌握不同的專業(yè)技能,分工協(xié)作、跨省跨地域流動,非常隱蔽。”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顏三忠說。
三是維權難——訴訟程序繁瑣,且訴訟周期長,權利人打官司需要消耗很大的成本和精力。記者了解到,在判賠力度方面,雖然各級人民法院近年來均給予網絡文學侵權案件更高的關注,并陸續(xù)產生了一批較高判賠的司法案例,但整體網絡文學侵權案件的判賠數額,仍不足以彌補權利人的損失,加之訴訟周期漫長,整體上難以給侵權人造成實質壓力。
吳迪認為,盜版平臺海量、侵權形式多樣、平臺主體無法確定或確認主體后發(fā)現為借殼公司等,都為打擊網文盜版帶來難題,侵權者又常常打著技術中立的幌子,濫用“避風港原則”逃避打擊。
嚴懲“掛羊頭賣狗肉”“用馬甲做盜版”行為
侵權盜版一直是威脅整個網絡文學行業(yè)的毒瘤。在業(yè)內人士看來,想要從根本上杜絕盜版,推動網絡文學產業(yè)的長遠發(fā)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據了解,2016年,國家版權局發(fā)布了《關于加強網絡文學作品版權管理的通知》,明確了兩類網絡服務商在版權管理方面的責任義務,并建立“黑白名單制度”,對規(guī)范網絡文學版權秩序具有重大意義。
業(yè)內人士呼吁,希望版權監(jiān)管部門持續(xù)監(jiān)督通知的實施情況,要求第三方網絡服務商主動屏蔽和刪除盜版侵權鏈接,禁止廣告聯盟向黑名單上的侵權網站投放廣告,切斷盜版網站的利益來源。
此外,專家認為,應加大司法機關查處網絡侵權盜版力度。對侵害著作權作品數量較多、社會影響較大的網絡平臺企業(yè)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,嚴懲分享平臺“掛羊頭賣狗肉”“用馬甲做盜版”的現象,使侵權盜版者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。(記者 史競男 袁慧晶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