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龍巖站改造:南平到龍巖縮短至一個半小時
“這次站房改造任務,限定時間是510分鐘。”項目經理雷志東說,南龍Ⅱ項目部包含雙洋、漳平西、雁石南、龍巖4個站房,龍巖站是其中之一。南龍線建成后,原來南平到龍巖是7.5小時,開通后縮短至1.5小時。
雷志東說:“我們的任務是負責既有站臺東側、西側及既有旅客通道三個施工點封堵施工。清晨7:12分,隨著D6383號動車駛入新建成的1號站臺,標志著龍巖站改工程取得階段性勝利——I級封鎖施工結束,1、2、3號站臺改建完成,順利完成轉場任務。我為我們創(chuàng)造的 中國速度 而感動。”
朱健是項目總工,今年33歲,有8年總工經驗,在5個項目工作過。“實際執(zhí)行任務8個多小時,但任務前后籌劃了兩個月。由于是既有線路改造,老站房還得用,又正值春運期間,如何引導客流,項目聯手相關方做了10個方案,最終選擇南進南出方案,保證旅客安全進出。”朱健說。
龍巖站每天經過80趟車,客流量約53萬人次,站房每天客流量約3000人次。兩個多月時間,任務方案進行了6次論證,確保萬無一失。大封鎖任務前兩天,各參與單位還實施了流程演練,制定了可能存在問題的應急方案。
“去年4月18日我們就執(zhí)行過一次小規(guī)模封鎖任務,為本次站房改造積累了經驗。本次任務我們分為3組,投入200人。”項目生產經理曾科說。封鎖前一星期,曾科帶領職工制作好了墩柱、綠網、防爬滾絲等施工部件。封鎖前半天,材料運送到位。
項目書記趙應強負責當天后勤,購買好牛奶、八寶粥和面包,同時準備了好多輛車。一切準備就緒后,大家等候“119大封鎖”的來臨。
現場不留一片紙屑
時間回放到1月19日下午5點,中鐵建工上海分公司南龍Ⅱ項目部龍巖站200名工人集合完畢,準備出發(fā)。
出發(fā)前,朱健做了技術交底,交代作業(yè)流程和步驟,強調所有人必須按照調度指令施工,封鎖指令未下達前,不允許進入軌道。
1月19日下午6點30分,駐站聯絡員傳達調度指令給雷志東,雷志東立即向各區(qū)執(zhí)行負責人下達施工命令,雷志東第一個走進現場,工人們有序地通過檢查進場,3個大組同時施工。
回憶當天的情景,項目施工員雷雪庭說,他聽到最多的指令就是:“做的圍擋,要保證質量好,要體現中鐵建工的質量。”
頭戴安全帽,一手拿著對講機,一手提著手提袋,很難想象,這就是雷志東當天的形象。據介紹,拿對講機,是因為作為現場總指揮,方便溝通;提手提袋,是因為站房改造任務要保證清潔,要是檢查發(fā)現垃圾,哪怕是一小片紙屑,也要隨手清理帶走。

項目團隊 張秀攝
施工時,朱健在旅客臨時通道內模擬旅客行走,一連走了5個來回,同時查看邊邊角角是否磕碰旅客,確保旅客行走安全。雷志東是任務結束后最后一個走出現場的人。當天,雷志東和朱健的計步器顯示走的里程超過25公里。
搶工期間,項目書記趙應強父親病重,但他堅持到21日施工結束才走?;丶液螅姷搅烁赣H最后一面。
90后職工扛站改大旗
“嗓子喊啞了,大家干活熱情高漲,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幕。”回憶當天的情景,90后職工雷雪庭記憶猶新。
雷雪庭1995年出生,湖北武漢人,去年6月畢業(yè)后來到項目當施工員。當天,雷雪庭帶領50名工人負責東側施工。大家都進場后,他發(fā)現一名工人忘記戴手套了,但要返回拿手套顯然要耽誤施工時間。于是,雷雪庭就把自己的手套讓給這名工人。同期交叉作業(yè)的還有多個施工單位,彼此的呼喊聲讓工人們有些不知所措,雷雪庭急中生智,借來喇叭,高舉手電筒,一邊喊,一邊引導工人有序施工。
曹兢濤也是一名90后職工,1991年生。當天他帶領70名工人負責西側施工:“別看當天只有8個多小時,但我和2名測量員連續(xù)7天每晚12點50分測量,凌晨4點50分才返回,確保施工當天的區(qū)域精確。”
據項目書記趙應強介紹,項目以90后職工為主,在此次站房改造中,他們扛起了大旗。
關鍵詞:
龍巖
小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