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繁星(富書專欄作者)
最近刷到一個視頻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一個姐姐崩潰大哭朝媽媽喊:
“你想讓我善解人意是嗎?善解人意是什么東西,委屈我自己讓她開心嗎?”
原來,是妹妹習(xí)慣隨便就拿她的東西,每次被發(fā)現(xiàn)了還不承認(rèn)。
一次兩次還好,但次數(shù)多了,姐姐就不高興了,她跟妹妹講道理讓妹妹道歉。
沒成想,妹妹不僅不道歉,還一直哭。
這時媽媽說:“她還小,你就讓讓她唄,你別說她了,就當(dāng)是我拿的,是我用的行了吧?!?/p>
媽媽的態(tài)度讓小女孩寒了心,這才有了開頭一幕。
視頻中小女孩的遭遇引發(fā)了不少網(wǎng)友共鳴。
有網(wǎng)友說:太心疼了,這簡直跟我媽一模一樣,從小就教我讓著弟弟,要是我不愿意就說我沒教養(yǎng)。
現(xiàn)實生活中,多子女家庭都會教大的多讓著小的,這樣顯得有愛有教養(yǎng)。
殊不知,這樣的“教養(yǎng)”,正在傷害孩子。
強(qiáng)迫孩子謙讓,只會讓親情變味
紀(jì)錄片《姐姐》中,小女孩蕊蕊和峰峰是龍鳳胎。
為了讓兒子得到更好地照顧,父母決定剖腹產(chǎn)讓女兒早幾分鐘來到這個世界。
于是,蕊蕊變成了姐姐。
在姐弟倆相處過程中,爸媽總是對蕊蕊說:“你是姐姐,就要多讓著弟弟。”
明明蕊蕊只比弟弟大了幾分鐘而已。
有一次,姐弟倆一起下象棋,弟弟下不過姐姐開始耍賴,蕊蕊不開心,不想下了。
結(jié)果弟弟找來媽媽評理。
沒想到,媽媽來了之后不問青紅皂白,就兇了蕊蕊一頓:“你是姐姐陪弟弟玩一會怎么了?”
父母一味地要求蕊蕊讓著弟弟,讓蕊蕊心里覺得委屈,也讓弟弟變得囂張。
有一天,蕊蕊想看動畫片,弟弟想看球賽。
媽媽說先讓弟弟看吧,蕊蕊想再爭取一下時,弟弟激動地指著她大喊:“把她殺了,把她殺了?!?/p>
很難想象,一個年僅5歲的小男孩會對自己的親姐姐說出這樣的話。
他們是龍鳳胎,曾一起住在媽媽給予的“大房子”里,本該比這世間一般的姐弟更加親密。
可父母的行為,讓兩個孩子之間產(chǎn)生了隔閡。
劉擎教授曾說:“讓”這個詞是給予但不必給予的東西,這里面同時包含了權(quán)力界限和公平原則。
當(dāng)父母強(qiáng)迫孩子做出“謙讓”時,愛的天平就發(fā)生了傾斜。
而這種傾斜,會讓被要求的大孩子覺得委屈,也會讓小的恃寵而驕。
最后,兩個孩子之間心生芥蒂,難以親近。
別讓過度謙讓,成為孩子的束縛
謝楠曾在《奇葩說》中說:“多子女家庭,不應(yīng)該要求孩子大的讓小的”。
物質(zhì)上一次次地“讓”,容易變成一種情緒上的讓渡,孩子變得沒有邊界感、不懂得拒絕。
小時候,謝楠也常被父母灌輸“大讓小”的概念。
每當(dāng)她不想讓,不想分享時,父母會跟她說:“小氣鬼,以后不會有人喜歡你的?!?/p>
這讓她一度以為不分享、不讓,就是自私,不招人喜歡。
以至于,后來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,她很難學(xué)會拒絕,哪怕是無理的要求。
謝楠問道:“在場的諸位,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時刻?
明明不想犧牲時間處理別人的事情,也不想浪費情緒去關(guān)照別人的心情,但就是說不出那個‘不’字。
因為從小到大,有太多人教我們要‘讓’,卻沒有一個人說:孩子,不想讓是可以拒絕的。
此話一出,引起不少在場嘉賓共鳴。
珍妮·艾里姆曾說: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作為孩子領(lǐng)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育方法。
傳統(tǒng)美德中,總是強(qiáng)調(diào)“大的要讓著小的”,殊不知,年齡大并不是孩子的錯。
僅僅因為年長幾歲,就要不斷妥協(xié),強(qiáng)迫自己退讓,只會讓孩子內(nèi)心感覺壓迫和剝削。
長此以往,還會導(dǎo)致孩子“個人邊界感”模糊,以后遇到別人對他提無理要求,也不懂該不該拒絕。
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要求孩子謙讓,反而會成為束縛孩子的枷鎖。
與其逼迫孩子謙讓,
不如教會他如何正確分享
武志紅說: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,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。
倘若孩子之間出現(xiàn)爭執(zhí),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一方退讓,只會讓兩個孩子矛盾轉(zhuǎn)移,解決不了實際問題。
與其過度要求一方退讓,不如讓孩子們學(xué)會該如何分享。
1、讓孩子知道分享的前提是開心
有人說:分享的前提應(yīng)該是快樂的,我們不該為了成全他人委屈自己。
有位媽媽要帶兩女兒出門玩,讓她們自己選擇外套,姐姐先選的黃色,妹妹選的橘色。
可穿上橘色外套后的妹妹變卦了,她想要換姐姐身上的黃色外套。
一看姐姐不樂意,妹妹便哭了起來。
不忍妹妹哭泣的姐姐主動跟媽媽說:“換?!?/p>
可媽媽并未同意。
她告訴姐姐:“是你先選黃色的,妹妹想要你的,是她無理取鬧,你不能因為她哭了就委屈自己,把外套讓給她。以后你也不能為了別人的無理要求委屈自己。”
如果分享的前提是不快樂,不開心,不如直接拒絕。
2、別著急介入孩子的問題
當(dāng)孩子之間發(fā)生矛盾時,父母可以慢一點介入。
胡可剛生二胎的時候,每次安迪想要靠近小寶都會被她制止,她怕安迪沒輕重,傷到小寶。
但她越是制止,安迪越想靠近。
有一次,小寶在玩玩具,安迪一把搶過小寶的玩具,胡可本想呵斥卻忍住了。
她觀察到,被搶了玩具的小寶不哭不鬧,轉(zhuǎn)身玩起了其他的。
而安迪玩了一會之后,就把玩具還給小寶,還和小寶一起玩了起來。
其實孩子之間,有自己的相處之道,有時問題并沒有父母想得那么嚴(yán)重,允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,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3、教會孩子“愛”對方
有人說:父母帶給孩子最大的能力,就是教會孩子去“愛”。
育兒博主“天天媽媽”在決定生二寶時,怕天天覺得被忽視。
專門和天天簽署了協(xié)議,聲明父母不會因二寶到來而減少對天天的愛。
還將二寶的“命名大權(quán)”交給了天天。
后來弟弟出生后,天天像個小大人一樣,照顧著弟弟。
而弟弟也跟屁蟲一般,黏著姐姐。姐弟倆關(guān)系特別好。
天天也從不介意弟弟玩自己的玩具,甚至?xí)鲃臃窒怼?/p>
所以,與其強(qiáng)迫孩子“謙讓”,不如教會孩子愛對方,有愛自然會有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分享。
安德烈·莫羅阿曾說:“怎樣是幸福的童年呢?
是父母之間毫無間隙,在溫柔地愛他們的孩子時,同時維持著堅固的紀(jì)律,且在兒童之間保持著絕對一視同仁的平等態(tài)度?!?/p>
多子女家庭,意味著父母更加需要注重謙讓教育的方式方法。
謙讓,是一種值得贊揚的教養(yǎng)。
但委屈孩子換來的“有教養(yǎng)”得不償失。
與其如此,不如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愛的種子,靜待花開。
作者簡介:繁星,富書專欄作者,5年教育工作經(jīng)驗,新媒體寫作愛好者,因熱愛而堅持,因堅持而與眾不同,文章:爸媽進(jìn)化論,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《好好生活》,本文版權(quán)歸富書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,不得轉(zhuǎn)載,侵權(quán)必究
注:本文章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刪除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關(guān)鍵詞: